五伦关系

孝道

时间:2014-12-01 10:13   编辑:路灯   点击:

     先生说:“人的大本就是一个孝字”。古人说“百善孝为先”。儒家为了发扬孝道,特为写了一本《孝经》,可见中华民族,对孝道是何等重视!不过,人们对孝的概念,理解有所不同。先生说:“尽孝的不必常侍庭闱,才算是孝。若能立身行道,虽然离家万里也是尽孝。孝子行事是纯粹本乎天良,违天良就不是孝子”。所以尽孝不一定总在父母身边,在家在外都可以尽孝。这样人,在社会上也必然会忠于职守的。
    先生所讲的孝道,包含孝身、孝心、孝性。供养父母衣食住,这仅是孝身。孔子的学生子游问如何尽孝?子曰:“今之孝者,是为能养,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,不敬,何以别乎?”孔子说的大意是:“现在为孝的人,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饮食就行了。就是狗马,都能得到饲养,如果内心对父母没有诚敬之情,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?”(《论语》)。
    对老人的心情理解是非常重要的。人老了,心有余力不足,心中牵挂的事情更多了,总是放心不下。如果对老人的难处不理解,不体贴,只是嫌老人多管闲事,说话好罗嗦。为子女的很反感,动不动便刺伤老人的心。这样,很容易使老人产生伤感,即便给老人做再好的饮食,老人也不感到香甜,心情也不愉快。这便是不能“孝心”的缘故。
   先生说:“儿女尽孝,老人有错,必须给补上,这才叫真尽孝呢。我母亲在世的时候,因为怕家族欺负,不敢奉养老人,恐怕儿子们受累。我后来知道这一步错处,母亲死后,便将我祖父请过来,不但不要他的养老地,并且还负担他的债累,我也一定请,这才能补老人的过失呢”。当时虽受伯嫂母的难为,先生也坚决这样做了。不仅解决祖父的生活问题。同时更可以使祖父的心情得到安养,这是孝老人的三界。更为重要将母亲的亏孝处给弥补上了。所以“顺”不一定都是孝。
    想要尽孝,必须有好的性格,光心好而性不好,孝道也行不圆满。比如儿女出于好心,说话强硬,把父母顶撞完了,使父母心里很难过,即使心眼再好,又有什么用呢?例如一位“孝子“,给老人买来许多水果和点心,因为老人把水果分给孙子们了,儿子生气了,便把水果收到一块给扔到垃圾堆里,气得老人暗暗落泪。这样能算孝吗?说他不孝,好像冤枉了他;说他孝,竟把老人气得这样。所以缺乏心性修养的人,孝道是尽不完美的。
    人在社会上工作,不论离家远近,能够尽职尽责,出色的完成任务,不令父母挂念和操心,就是孝子。尤其一提到儿子或女儿,父母感到心满意足,十分欣慰,这样,比较庭闱这孝,其分量还要重得多呢!当然,父母衰老病弱之时,儿女能够耐心服侍,也是非常必要的。
    子女孝敬父母是责无旁贷的,但是只是自己一个人能尽孝,还是不完满的,必须夫妻和谐起来共同孝敬老人,才能使老人更安心。所以先生说:“男子如不把内人(妻子)领在道上,能孝翁姑,教子女,纵自己十分尽孝,老人也不净心;女子结婚之后,不能助夫成德,虽然自己孝敬翁姑,翁姑也是不甘心,所以男女必须明道,才能尽孝。”
    先生说:“在外边做事的人,常挂念老人,以为是尽孝,错了,那为思亲,不是孝亲,必将职分内的事,做得完善,那才算尽孝。因思亲而不能尽道尽职,未免重贻亲忧,深负亲恩,怎能算孝呢!”
    父母去世,子女哀痛,是人之常情,但过分悲痛,以致伤害了身心,也是不应该的。先生说:“人当父母死时,都要痛哭流涕,以为是尽礼,其实是一种无益的事。若是有道的经过这一番痛哭,也要损去一半道力。父母今生作善,来生还是作善,又何必痛哭呢!若有哭的心倒不如立志成道,父母和九祖都得到超度了”。允恭道:“孔子说:‘临丧不哀,吾何以观之哉’那是什么意思?”先生说:“孔子的话,是因时而发的,不那么说,不能合乎那个时代。假使他生在现世,他也就不能那样发言了。”孔子那个时代是极重礼仪的,所以那样说。
    先生说:“如把人情割断再去尽孝,那才是佛国的孝子呢!”这是孝道最高层次的要求。当然,有很多人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的。所说的“割断人情”那是从思亲忧念,牵缠挂碍的状态中解脱出来;所谓“佛国的孝子”乃是立身行道,达到尽人合天,了脱尘寰的境界。这样,才是孝道的究竟。
 


注:古人云:百事孝为先。中国的传统伦理之中,孝敬是做人的基础。男子八德和女子八德中都把“孝”放在第一位。就更加说明了“孝敬”是做人的第一美德。而女人的孝敬还包含着温柔的含义在里面。要在我们尽孝的过程中有和悦的音色、柔和的声音、委婉的态度。这样就能在孝顺的过程中,使我们的双亲、长辈。能够接受我们的观点。圆满我们的行为。

最新评论
用户名: 用户名: 验证码: 点击我更换图片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