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接着来看《左传》中的另一篇文章《曹刿论战》。
春,齐师伐我。公将战,曹刿请见。其乡人曰:“肉食者谋之,又何间焉?”刿曰:“肉食者鄙,未能远谋。”乃入见。
问何以战?公曰:“衣食所安,弗敢专也,必以分人。”对曰:“小惠未徧,民弗从也。”公曰:“牺牲、玉帛,弗敢加也,必以信。”对曰:“小信未孚,神弗福也。”公曰:“小大之狱,虽不能察,必以情。”对曰:“忠之属也,可以一战。战,则请从。”
公与之乘,战于长勺。公将鼓之,刿曰:“未可。”齐人三鼓,刿曰:“可矣。”齐师败绩。
公将驰之, 刿曰: “未可。”下视其辙, 登轼而望之。曰: “可矣。”遂逐齐师。
既克,公问其故。对曰:“夫战,勇气也。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彼竭我盈,故克之。夫大国,难测也,惧有伏焉。吾视其辙乱,望其旗靡,故逐之。
之前我们讲《郑伯克段于鄢》,对《左传》做了解释。《春秋左氏传》、《公羊传》、《谷梁传》,这三传都是批注《春秋》这一本书的。《左传》是左丘明先生写的,他是鲁国人,所以《左传》主要以鲁国的历史做编年,当然内容涵盖其它的国家。这个故事发生在庄公十年,“庄公”就是指鲁庄公,在庄公十年春天正月发生了这件事情。
“春,齐师伐我。”“我”是指鲁国,齐国的军队侵略鲁国。“公将战”,鲁庄公决定应战。“曹刿请见。”曹刿了解到君王要应战,请求跟庄公见一面。“其乡人曰”,他要去以前,乡里的人就对他讲,“肉食者 谋之,又何间焉?”“肉食者”,在古代吃得上肉的,是很有地位、有钱的,所以这里就是指高官厚禄者,掌有权位的人。“谋之”,出谋划策。
打仗是国家大事,朝廷当中有这么多官员,应该这些人去给庄公出谋划策。其实这个话里,也流露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,就是吃国家这么多的俸禄,应该尽更多的责任才对。“又何间焉”,你又何必去参与?“间”就是参与、干预。“刿曰:肉食者鄙,未能远谋。乃入见。”“鄙”就是粗陋、浅陋,这些在位的人,见识短浅,他们不可能深谋远虑。
为什么这些领俸禄很多的人,反而不能为国家出谋划策,想不远?这就提醒我们,人在富贵当中很容易安逸,没有那种刻苦、牺牲奉献。很多朝代,在国家很危难,外族入侵的时候,都出现了一些非常好的武将,像岳飞。金人看到岳飞很害怕,他训练出来的军队,饿死了都不拿老百姓一点东西,冻死了都不去住老百姓的房子,军纪非常严格。岳飞讲“文官不
爱钱,武臣不惜死”,文官一爱财就变成既得利益者,一个人好安逸、爱财,他能想得远吗?欲令智迷,利令智昏,考虑不了那么远。人只要起贪念,看事就看不准。这个贪念有对物的贪念,食物、衣服、车子、房子,还有对人的贪念。比方说对孩子偏心,看事就看不清楚。看到一个女孩子很喜欢,也看她不客观。大家应该有感受,我们在人生的过程当中,比方
在读书,或者在职场,遇到一个人,才认识他半个月,觉得好像三五年的朋友。高不高兴?别高兴太早,那是缘分很好,但是有可能因为缘分太好,看不清楚对方的问题,甚至还袒护他的问题。《大学》说,“好而知其恶,恶而知其美者,天下鲜矣。”一个人能把好恶放下,才能很冷静、很客观地去看人事物。
心有所好乐不得其正,心都不正了还能利益人吗?比方说在团体当中,底下的人会说,领导跟谁比较好,会不会?这个时候,这个人犯错了,你很严厉地指责他,这些同仁会觉得,领导挺公平的。但是假如他错了,还袒护他,人心就失掉了。所以愈亲的人,骂的时候要骂得愈凶,这样人心才能平。以前我们跟人家吵架,一回来父母就打我们,打给谁看?打给邻居看,人心就平。邻居一句话都不说,就回去了。“恶而知其美”,人家都觉得你跟那个人不和,突然有一个机遇,你说某某同仁有这方面的特长,我推荐他。人家说他都找你麻烦,你还推荐他,对你肃然起敬。而且你的领导看到你有这种胸怀,会觉得你这个人大气,心胸不狭隘。再来,团体里面增强了和谐,不去分谁跟谁好,谁跟谁不好。人都是希求和,谁喜欢分来分去的?
宋朝有一位宰相王旦。宰相位高权重,做了很多决策。当时有一个官员叫寇准,学问也不错,一生也是公忠体国,他要死的时候说,我差不多了。交代下去把席子铺好,然后躺下去就死了。这么死真痛快!前提是一生无愧于社会、老百姓。但王旦的修养比寇准还好。寇准在皇帝面前提到王旦一些决策上的不妥,后来皇帝就跟王旦讲,寇准说你这不好那不好。
王旦怎么讲?王旦说,我当宰相这么久,定有很多不妥当的事,寇准是为了国家,忠臣!大家想,这样的胸怀、度量,给整个朝廷带来多好的风气。假如他没有这个胸怀,还对皇帝讲寇准的不好,朝廷的纷争就来了。
所以一个人在团体当中的度量,能化解太多的纷争,大事化小,小事化无。
所以“必有容,德乃大,必有忍,事乃济”,好事多磨,忍下来,包容下来,才能让事情持续发展下去。不然,容不下了,本来要做好事,全都卷到是是非非、恩恩怨怨的对立去了。人要保持冷静,我到底要干什么?是来跟人家争长短、争高下、吵架的吗?绝对不是。是为了团体、为了民族、为了传统文化的复兴,这才是我们的初心。常常保持这个初心,才不会意气用事,走到死胡同里面去跟人家吵架,跟人家是是非非。王旦很清楚,和为贵,所有的大臣都是人民的榜样,臣子都争吵,老百姓能好到哪里去?后来王旦老了,皇帝很信任他,“谁做宰相?”王旦推荐寇准,完全没把小恩小怨放在心上。后来寇准做了宰相去谢主隆恩,皇帝跟他讲,是王旦推荐你的。大家想想,当寇准听到是王旦推荐他,对他的震撼有多大!一个朝廷有这么好的官,所有的同仁就跟着效法学习。
所以我们在各地推展传统文化,都算带头的人,这个头得带好。假如你是父母,或是爷爷奶奶,你们家族的风气就靠你带起来。“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”,以慎重的德行来利益自己的家庭,利益自己的团体,家道才能久远。我们刚好遇到这个时节因缘,在推展传统文化的关键时期,我们一起来参与,一起来尽我们中华儿女的本分。不只有一份热忱,还要谨慎,还要真正去力行。不是仅靠热情,就能成就文化的复兴,必须时时提升自己的德行,增长自己的智慧,而且有勇气对治自己的习气,提升自己最弱的能力,只要能利益大众绝不推辞,这就是“智仁勇”三达德,这才能成就事情。
“好学近乎智。”智慧可以不断提升,只要精进不懈怠,学习圣人的教诲。培养德行最重要的是不断扩宽自己的仁慈心,“力行近乎仁”。
仁慈从哪里来?从服务人群,体悟他人的需要、困难。就像我们在学校教书,真正感觉到孩子很苦,孩子很无奈、很无助,我们不能袖手旁观,要见义勇为。我们作为从教的人员,不用人家催,就会不断鞭策自己,提升德行跟智慧。“知耻近乎勇。”在立身处世当中,一定可以察觉自己的习气、缺点,用知耻的心勇敢地去对治。不会的赶紧去学习,要利益他人,不只要有德有智,还要有能力,才能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。比方工作上需要学计算机,那就学;工作上需要会唱歌,那就唱;制礼作乐很重要,那就学。那个时候没老师,我这个臭皮匠得出来撑一撑,音乐课没人上,自己上,赶鸭子上架也得撑。你尽心尽力,更好的人就出来了,比你专长的人就出来了。所以告诉大家,请这些有德有能的人出来,不是靠你的能力,是靠你的诚心。诚心从哪里看出来?全心全意、尽心尽力、鞠躬尽瘁的态度。
孔明是怎么被请出来的?是刘备比他有智慧,比他有谋略?都不是,刘备诚心。“先生未出茅庐,已知三分天下。”孔明先生都没有离开他的茅庐,就已经知道三分天下的大势,这是万古之人所不及也,刘备赶紧请他出山相助。孔明说,我已经习惯这种恬淡的生活,不想再去管那些纷纷扰扰的尘事,推辞了。刘备一听孔明这么坚定,没有办法请出大贤,当下痛哭失声!边哭边讲,那老百姓怎么办?哭到衣襟都湿了。孔明一看,不忍心,这才答应出山,“为图将军之志,愿效犬马之劳”。是这么请出来的,是仁慈,对老百姓的那一份诚心,把孔明请出来的。所以很多的历史,我们深刻去体会那些心境,对我们一生都有很大的启示。刚刚讲到,我们时时都要不忘初心,我们的目的是为往圣继绝学,绝对不能陷到人情的是是非非当中去。真正要利众,一定要把好恶的心放下,要把贪求的心放下,人才客观,才有智慧。
刚刚讲到“肉食者鄙,未能远谋”,是因为他们有欲求。现在这个时代,外面的诱惑很多,每一个年龄层都有人生的挑战。最近听到一个朋友讲,他的女同事谈到婚姻、男女问题,都说只要他对我好就好了。诸位学长,你看讲得有没有道理?大家冷静!现在二三十岁的人,看事情多远、多深?值得我们忧心!二三十岁的人,我们到底教给他们什么判断力?欲
令智迷,利令智昏,她的欲是什么?一个对我好的感觉,就可以把一生交给对方,把幸福交给对方。难怪现在离婚率这么高,因为判断力不足,都没有慎于开始。慎始才能慎终。遇到这样的年轻人,我们当长辈的有没有责任引导她,让她提升对婚姻、对男女关系的认知?现在的年轻人听道理听得太多,一听到道理,还没考虑对不对,“好了好了,别啰唆了”。别怪年轻人,怪我们,为什么?他成长的过程当中,父母、老师都太啰唆,啰唆到年轻人已经下意识一听到道理就排斥。我成长的过程当中从没排斥过道理,我交的朋友大部分都比我大,我喜欢听年长的人给我谈人生经验,很有收获。自己成长过程中要做一些重要的决定,脑海里一定就是爸爸妈妈。父母话少,但讲的话有智慧,都让我们去验证。爸爸讲得对、妈妈讲得对,不是啰唆,渐渐地我们有事就一定会请父母指导。这个习惯延伸到社会,有事要请老师指导、请领导指导、请年长有经验的人指导。
孩子嫌啰唆,一来自己可能做得不好,二来讲的时候没有针对孩子的情况,讲一大堆他都用不上,最后他就烦了。在六十四卦当中有一卦叫“家人卦”,专门指导家庭的。里面提到“言有物,行有恒”,讲出来的话都跟道理相应,让人听了就很受启发。言语不跟仁义道德相应,本身就是自暴自弃。假如父母不开口则已,一开口都是切中要害,孩子会觉得你的功夫高深莫测。卢叔叔的孩子来请教他都要排队的,因为他收了很多学生。愈难求的道,孩子愈珍惜。“行有恒”,父母很有恒心,很有毅力,言行一致,好的习惯终身保持。比如爱整洁,做事很有条理,对人很恭敬,孩子从小看到大,就佩服了。大家不要看一些小动作,那种节俭,那种尽心尽力把自己本分做好的态度,对自己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,都会印在下一代的心里。“言有物,行有恒”,这也提醒我们,让人感佩,就在言行一致。教育能达到好的效果,主要还是言行一致。
孔子三千弟子,七十二贤。子路第一次见孔子的时候,戴着鸟兽的羽毛,肚子前面围着一张野猪的皮,很粗犷。他接受孔子的教化,最后成为七十二贤之一。老师教过他,死的时候都要端端正正,子路最后一口气把自己的帽子转正了才死。这么粗犷的人被教化到这么有德,孔子的魅力在哪里?孔子是做到了才说,他是圣人。所以我们教育子女,能达到好的效果,离不开身教。效果不好,我们要冷静反思言行一致的问题。只要有开始,都不晚,“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”。很多长者学了传统文化,回去之后反思、忏悔自己在家庭里面的错误。本来孩子很叛逆,后来他真做、真改,孩子被他感动,转过来了。
除了言语都跟正理相应,还要善巧方便。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,你讲话的方式也要有差别,正直的人可以跟他直,言语比较直率;比较脆弱的人,就不能太直了,他受不了。青少年的年龄比较尴尬,他还不算大人,你说他小孩也不高兴。所以他是不够大人的成熟,他要装个大人的样子给你看。这个时候他特别重面子,你就留他三分面子,顺势给他引导。你不要说,“对你好就好了,你也太没头脑了,你也看得太短了。”你这么一讲,一下子就把他全部否定掉,他很难接受。大家有没有觉得青少年有时候特别需要人家认同他?你认同他,不就顺着他的思路了吗?当然,讲话没有一定的模式,你要顺着那个互动,很自然。不要今天听完,像背公式一样,结果回去一用,对方没反应,没效。只要你是一心为他好,到时候会有很多很好的言语出来。
你说,“对你好很重要,好多久?”假如她接说,“好一辈子!”“对,真有智慧。”假如你问好多久,她呆呆地看着你,那你就要接话了,“当然好一辈子最好!好一辈子的,一定是真爱,真爱不会变”。那你不就把什么是爱,不知不觉跟她沟通了吗?真爱不会变,而真爱的源头在哪里?孝顺父母。“夫孝,德之本也。”父子之爱,天性也。所以你要先观察这个男人对他父母孝不孝顺。而且真爱是情义的结合,所以男女走向夫妻,是情义的结合,不是欲望的结合。他真爱你,一定会为你着想,不会伤害你的身体,损害你的名节。一时的冲动,可能会造成堕胎,堕胎很危险,甚至以后就不孕了。他假如真爱你,他会不考虑这些吗?
再来,我们在引导的时候,要用孩子能体会的一些人生感受。因为有时候我们讲的都是自己,他会觉得那是你不是我。比方说我们可以跟她讲,你从小到大二十多年来,交过多少好朋友?她说谁谁谁都是我的好朋友。请问现在有没有跟你在一起?她说有几个,现在在美国、在哪里,或者失去联络了。人生的缘分,很难长长久久,难免会有缘聚缘散。这个男孩虽然有缘跟你谈感情,但不一定具备跟你走向婚姻的缘分。假如这个缘没具足,他又没有好好爱惜你,失了分寸,以后你找了一个对象结婚,你丈夫一打听,你以前跟某某男孩子怎么样怎么样,那你一辈子都不幸福。
为你的未来考虑,这才是真正爱你的人。诸位学长,这不是讲给女孩听,男孩也得听。这些话我们有没有去跟年轻人说过?你没跟他说过,他不懂,他没想过。我们只在那里害怕,他们会怎么样怎么样,你得教他判断。比如你问她,他到底喜欢你什么?“喜欢我长得挺漂亮的。”他好你的色。你就要跟她讲,“以利交者,利尽而交疏;以势交者,势倾而交绝。”利、势变化莫测,都是过眼烟云。“以色交者,花落而爱渝。”因为美色不能一直保持。可能这个女孩会跟你讲,我管不了那么多,反正他现在喜欢我就好了。你可以顺着她讲,对,他现在喜欢你,但他假如遇到比你还漂亮的,他会不会又喜欢别人?
所以情感不是建立在欲、色跟利上。应该是什么?“以道交者,天荒而地 老。”
当然,接着还要引导回来,你希望别人爱你,那你有什么值得别人爱的?得让她了解要充实自己、提升自己,经营幸福美满婚姻的德行跟能力,而且你要告诉她一个人生真相,“龙交龙,凤交凤,老鼠的孩子会打洞”。假如再有学问一点,“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。”“方以类聚,物以群分。”姻缘也是自己的心、德行感召来的,你假如重德,就会遇到能欣赏你德行的人;重色,当然吸引来的就是好色的人。
我们接着看《曹刿论战》。第一段是齐鲁要开战,曹刿想见他的君王。为什么要见?“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”,国家面临战乱,他当然要挺身而出。第二段,他见到庄公,“问何以战?”您凭什么打这场仗?您有什么把握打这场仗?我们弘扬文化也好,我们在不同的行业服务大众也好,面对这些因缘,我们也要懂得评估,要量力而为。在评估的过程当中有八个字很重要,“度德量力,审势择人”。从这场战争来讲,度德,一个领导者有没有德,影响到整个团体人心的团结状况;然后还要衡量自己有没有将领兵卒;谋略,是否具备天时地利;择人,谁当主帅?人存政举,这个人挑对了,他带领军队可以很有向心力;这个人错了,可能就全军败丧。这一仗是庄公亲自挂帅,所以曹刿问了庄公这个问题,庄公也开始思考。
“公曰:衣食所安,弗敢专也,必以分人。”让人感到舒适、美好的衣食,不敢独享,必定会分给需要的人。“对曰:小惠未徧”,这是小小的恩惠,而且它并没有普遍利益老百姓,“民弗从也。”人民不会跟从您去打这个仗。“公曰:牺牲、玉帛,弗敢加也,必以信。”“牺牲”就是祭祀的三牲,牛、羊,还有猪。“玉帛”,“玉”是玉石,“帛”是丝织品,这些都是祭品。这些东西我不敢虚报,而且是用真诚的心来敬神。
“对曰:小信未孚”,这个小的诚信还得不到神的信任。“孚”是取信、使信服。“神弗福也。”“弗”就是不会,神不会降福。真正力行道德、爱民如子,神才会降福。
所以林则徐先生讲的“十无益”一开始就说,“父母不孝,奉神无益”。一个教书的人,当老师的人,不教好学生,奉神无益;一个政府官员,不好好爱护人民,把这个国家治理好,每天拜神也无益;我们每个人没有尽到自己伦常的本分,修行拜佛都无益。因为根本没了,就没有生命力,只是做样子给人看,那是形式的东西,最后就变成自欺欺人。所以传统文化重实质,尤其神明更不可欺,我们要依照神明的教诲,遵循天理去做,自然感得福报。《左传》就讲,“祸福无门,惟人自召。”
“公曰:小大之狱,虽不能察,必以情。”“情”就是了解实情。大小的诉讼案件,虽不能一一明察,但一定尽我的忠诚,来求得这些案件的实情,不让人受冤枉。“对曰:忠之属也”,曹刿听了很高兴,这件事确确实实是忠于人民的表现,是真正忠于职守,爱民。“可以一战。”民心的团结其实是能不能作战的关键。假如民心都不团结,发生内乱,还怎么去打仗?为什么曹刿能从这一点分析出可以一战?
我们感受一下,人心跟监狱有什么关系。诸位学长,你们家里有没有打官司的经验?你可能被人家诬告了,那一段时间,为了证明自己是清白的,家里的人轻不轻松?这只是要洗刷自己的罪而已,假如是被诬告成死刑,这个家族会怎么样?像热锅上的蚂蚁,能奔走赶紧去奔走,不能让自己的亲人就这样被诬陷。而在监狱里面的人,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,可能很沮丧、很惶恐,会不会被误判?我能出这个监狱吗?这个时候假如真的帮他伸冤了,你看这个人,包括他的家族,会怎么感谢官员、感谢政府!传出去之后,老百姓一听,连那个受难的人政府都这么用心地帮他解困,就会愈来愈有向心力。
被诬告的人,那是很痛苦的。我们来看一篇文章。大家来体会一下这个感受。
子羔为卫政,刖人之足。卫之君臣乱,子羔走郭门。郭门闭,刖者守门,曰:“于彼有缺。”子羔曰:“君子不踰。”曰:“于彼有窦。”子羔曰:“君子不遂。”曰:“于此有室。”子羔入,追者罢。子羔将去,谓刖者曰:“吾不能亏损主之法令,而亲刖子之足。吾在难中,此乃子之报怨时也,何故逃我?”刖者曰:“断足固我罪也,无可奈何。君之治臣也,倾侧法令,先后臣以法,欲臣之免于法也,臣知之。狱决罪定,临当论刑,君愀(qiǎo)然不乐,见于颜色,臣又知之。君岂私臣哉?天生仁人之心,其固然也,此臣之所以脱君也。”
孔子闻之,曰:“善为吏者树德,不善为吏者树怨。公行之也,其子羔之谓欤!”
“子羔为卫政”,子羔叫高柴,小孔子三十岁,为人憨直忠厚,在卫国从政。“刖人之足。”“刖”是一种刑罚,把人的脚切掉。他当官时把一个人的脚砍掉了。“卫之君臣乱”,卫国发生内乱,“子羔走郭门。”子羔赶紧走,“郭门”就是外城的城门。“郭门闭”,城门关起来,“刖者守门”,守门的人就是那个曾被砍掉脚的人。“曰:于彼有缺。”结果
这个人跟他讲,那里有面墙缺个口,比较矮,你可以从那里爬过去。“子羔曰:君子不踰。”我学君子之道,君子不爬墙。命可以不要,教诲不敢忘。这是达到什么境界?屹立不摇。但学问还有一个境界,叫通权达变。所以以后大家遇到这个情况,跳也没有关系。不过我们要佩服他,我们平常没有人看到的时候,孔子的教诲就不知道去哪里了,他是危难关头都不
敢忘,这是我们跟贤人的差距。
“曰:于彼有窦。”看他不爬,又告诉他,那里有个洞穴。“子羔曰:君子不遂。”君子不可以钻洞,有失威仪。两个建议都没有接受,结果追杀的人来了。“曰:于此有室。”这个人就说,这里有个房间,你先躲起来。“子羔入,追者罢。”“罢”就是罢手而归。“子羔将去,谓刖者曰:吾不能亏主之法令,而亲刖子之足。”子羔准备离开的时候对这个人说,我不能违背国家的法令,亲自执行刑法,把你的脚切掉了。“吾在难中,此乃子之报怨时也”,我在危难当中,这是你报冤仇最好的时候,“何故逃我?”何故协助我逃走?
“刖者曰:断足固我罪也”,这是我罪有应得,“无可奈何。”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。“君之治臣也”,“君”是指子羔,您在审判我的案件的时候,“倾侧法令”,“倾侧”就是再三找方法、查法令,再三考虑用哪一个刑,“先后臣以法”,前前后后多次研究我这个案件,“欲臣之免于法也”,希望我能够减轻或者免于刑罚。古代为官者,都有一个称呼叫“父母官”,老百姓犯罪,就像自己的孩子犯罪一样,尽量想办法。所以《论语》当中讲道,“上失其道,民散久矣。”老百姓犯罪了,领导者不能一味地指责,要想方法帮他们减轻;更重要的,这些刑事案件愈多,愈要重视教育。恶习要改很难,所以“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”,要防微杜渐,禁于未发。
“臣知之。”我很了解这个情况。“狱决罪定”,这个罪最后确定了,“临当论刑”,要行刑的时候,“君愀然不乐”,您的表情非常难受,非常不安,“见于颜色”,都表现在脸上,“臣又知之。”我也知道。“君岂私臣哉?”您难道是偏爱我一个人吗?“天生仁人之心”,您是天生就有爱心,“其固然也”,本来就是如此。“此臣之所以脱君也。”这就是为什么我一定要帮大人您逃走。
“孔子闻之,曰:善为吏者树德”,“吏”就是当官的。当官很重要的是树立德行,一来爱护人民,二来为人民所效法,叫“恺悌君子,民之父母”。“言思可道,行思可乐,德义可尊,作事可法,容止可观,进退可度。”就是随时随地都在给老百姓做好榜样,树德。“不善为吏者树怨。”树立老百姓对他、对政府的埋怨,甚至是怨仇。
“公行之也,其子羔之谓欤!”公正的为人处世,这句话大概讲的就是子羔这样的人。子羔也行刑了,可是他却在树德。子羔有没有违背法律、原则?没有。我们在目前的社会,情理法常常不知道怎么兼顾,顺了人情,好像规矩破掉了;不顺人情,坚持规矩,好像又伤了很多人的心。
这里就给我们启示了,规矩不能轻易动,动了规矩,流弊很大。“拜托,就给我一次机会,就这一次,一次就好了。”
他走后门。请问大家,真的就一次吗?曾经走一次后门的,以后不来找你了吗?不可能,他已经尝到甜头,以后一有机会还会再来。
再者,请问这件事会不会传出去?传出去了,你怎么立足?甚至于其它的人也来走后门。你很仁慈,可是“慈悲多祸害,方便出下流”,会给自己跟单位制造很多麻烦。我们再想想,这对那个走后门的人好吗?不好。为什么?第一,他占了正常渠道人的便宜。损不损阴德?那是用福报做坏事,怎么会不损阴德!再来,走后门进来的人,他面对事情的态度对
不对?他以后什么事都找关系,一辈子能力很难起来。自己争取来的,会很珍惜;不是自己争取来的,很容易就糟蹋这个因缘机会。
所以事实上,坚持原则才公平,才对每一个人好。可是人情又不能太抵触,怎么做?原则坚持了,其它的做到仁至义尽。子羔做到了,他守了原则,而且对方知道你已经尽力了,不会再为难你。而当你整个过程尽心尽力帮他,他感动,会记忆很深刻。从这个故事,我们再回到《曹刿论战》。曹刿听完,说可以一战,“战,则请从。”作战的时候,请国君允许
我跟着去,“从”就是跟随。这一段是提醒我们,领导者确实要培德,才有人民的团结、凝聚。“公与之乘,战于长勺。”庄公让曹刿跟他坐同一辆车。“公将鼓之”,庄公想要击鼓,击鼓为进兵的信号。“刿曰:未可。”曹刿讲,还不行。“齐人三鼓”,齐国的军队已经鼓了三次,“刿曰:可矣。”现在可以进兵了。“齐师败绩。”齐国军队被打个大败。
“公将驰之”,“驰”就是驱车追赶。“刿曰:未可。”还不行。“下视其辙”,他首先下车看一下车轮辗过的痕迹,“登轼而望之”,登上车,扶着车前横木眺望齐国军队的状况。“曰:可矣。”好,可以追了。“遂逐齐师。”把齐国军队完全逐出去。
“既克,公问其故。”战败了齐军,庄公就请教他,为什么这么做?“对曰:夫战,勇气也。”作战能不能胜,勇气是一个重要的基础,有一股不怕死的勇气就容易战胜。“一鼓作气”,一般第一次击鼓,军队士气最高。“再而衰”,第二次击鼓,士气就稍微衰退一些,这是很正常的心理状态。“三而竭。”敲了三次,还没真打,“杀—”好像喊得有点没气了。所以这一场胜仗,也是因为曹刿有智谋,很冷静,抓住这个契机点。“彼竭我盈”,“彼”是指齐军。齐军的士气已经衰耗了,而我们第一次鸣鼓,正是士气最饱满的时候。“故克之。”所以能够战胜他们。
“夫大国难测也”,齐是大国,比鲁国大很多。“难测”就是虚实还难以琢磨。“惧有伏焉。”害怕有埋伏。“吾视其辙乱”,我看他们军车走的痕迹非常混乱,确实是惊慌失措。假如是故意打败仗,退的时候还是很有规矩。“望其旗靡”,又看他们军队乱得一塌糊涂,旗子都倒了。所以从车痕,从他们军队旗帜的状况,可以确定是打败仗,没有埋伏。“故
逐之。”所以追击他们,就打胜仗了。
《左传》的文章写得很精采,都是层层推进、环环相扣,读起来很有味道,对我们的人生也有很多启示。第一段,“肉食者鄙,未能远谋。”《谏太宗十思疏》,大家有没有想到哪一句?“不念居安思危,戒奢以俭。”其实“肉食者”这三个字已经在暗示,他们都是高官,生活都很富裕,慢慢地没有危机意识,就很难为国家深谋远虑。所以顺境容易淘汰人,逆境才能磨炼人,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”。
我们这个时代是不是有史以来物质最丰沛的时候?是。可是我们的下一代呢?最惨的一代。全世界现在最头痛的问题之一,就是下一代的教育问题。孩子都在安逸当中享乐,我们教过他们勤俭、刻苦这些态度、德行吗?“忧劳可以兴国,逸豫可以亡身。”其实奢侈本身就是不懂礼,人一放纵就是不懂礼。为什么?不爱惜资源,对物品不尊重,糟蹋。再来,人也不尊重自己,都变成欲望的奴隶,怎么会尊重自己!
我们冷静来看,世界上很多社会问题的原因在哪里?一来是掌权的人无德;另外是社会大众奢侈,没有量入为出,花钱花得凶。这些情况假如继续恶化,我们的孩子以后还能这么花钱吗?是不是该调整调整,刻苦、勤奋一点?居安思危!所以我们这个大时代,其实是最需要深谋远虑的时代。因为我们遇到的是空前严重的问题,而我们的危机意识却是有人类以来最迟钝的。
我们面对最大的危难,却最没有敏感度,只想着明天吃饱就好,我这个月薪水发下来就好。谁在想怎么让下一代还能生存下去、真正学到伦理道德这些做人的根本?讲到这里,我就对马来西亚校长职工会肃然起敬,让全国的华小接受《弟子规》圣贤的教诲,这不简单!现在哪一个国家不是拚经济,重利轻义?而且只看眼前利,看得很短。以前的人为什么不轻易离婚?因为想到自己的孩子。现在的人为什么这么轻易就离婚?他不考虑那么多,好恶情绪特别强烈。其实都是功利的思想观念侵蚀了我们的心,现在人想到的多是自私自利,而不是道义,这是最大的危机。所以怎么扭转整个大自然的破坏?转变人心是最根本的,把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普遍传递开来。“能以身任天下后世者,天不能绝。”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