管理之道

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

时间:2015-05-31 22:54   编辑:admin   点击:
学生:尊敬的师父上人、诸位老师学长们好!惭愧弟子礼旭,今天向大家报告的题目是:“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”。

  唐朝的太宗皇帝在治理国家的时候,知道从几千年圣哲人的智慧当中找治国的智慧方法,他命魏徵从一万四千多本书、八万九千多卷当中选出六十六本书(所以称群书),将其中有关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最精要的教诲摘录出来(所以叫治要),编成这一套《群书治要》,从而成就了唐朝盛世“贞观之治”。现在的国家社会出现种种的乱象,那应该找谁?要找祖先。我们在这个时代,要懂得从五千年圣哲人的教导当中汲取智慧、汲取方法。

  我们现在整个中国,在习主席的带领之下,弘扬中华传统文化,实现中国梦,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。我们习主席的父亲习仲勋老先生是最重视中华传统文化,尤其最重视《群书治要》这部宝典。冥冥中都是祖宗之德在护佑。

  一、真正的管理:作之君,作之亲,作之师

  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称“君道”,总结起来就是“作之君,作之亲,作之师”。君是领导,领导人要知道自己要把团队引领到什么样的人生境界,所以,做为领导要以身作则、知人善任;亲是关怀爱护,不分彼此,像一家人一样;师是能够引导、教导他,是能够传道与他,传道、授业、解惑,这是师的角色。真正好的领导,就是做下属的家人,爱护他们;做他们的老师,引导他们;做他们的领导,带领他们提升人生境界。

  “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”。所以,为君之道在教育为先。教育界必须重视伦理、重视教学智慧的传承,这样我们一代才比一代强。“好学近乎智”,要用功好学、深入经典,他才会有智慧。我们希望老师们有智慧,老师们好好学,必须谁来带动?这就需要学校的领导来带动好学的风气。

  二、教学为先,教孝为本

  “君”是领导、是督导、是主导。做领导的,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”。领导是引导整个方向的,一定要抓到根本,不能本末倒置。

  “夫孝。德之本也。教之所由生也。君子务本。本立而道生。孝悌也者。其为仁之本与”(《群书治要36O》卷一,第173条)。教育的根本在哪里?就是教孝道。德行是本,而德行的本是什么?是孝,教育就要从这里开始。

  我们人生所有的努力都要从根本去下手,根本建立了,道德随之产生,家道、事业之道才能够产生,而孝顺父母、友爱兄弟是仁爱的根本所在。我们老祖宗的教育叫爱的教育,从哪里开始?从对父母的亲爱开始。老祖宗通达人性,他这个观察是高度的智慧,发现小孩跟父母那种爱是天性,没有人教的。一、二岁的孩子看到爸爸、看到妈妈,好像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了。他不会说我要一辆轿车才会快乐,是不是?他没有那些欲望,他保留了那个天性。

  所以老祖宗爱的教育是什么?第一个,终身保持父子有亲的那种亲爱。高昌礼部长原是司法部部长,现在退休了。他在山东做一级主管的时候,每天出门时都会背个公事包站在父亲面前:“爸爸,我要上班去了。”他爸爸给他整整帽子:“好,儿子去。”他还保留那种赤子之心。一般五、六十岁,当那么大的官,可能对父母都很傲慢。终身保持这种天性是最幸福的。

  再来,把这种天性再延伸开来对兄弟,“兄道友,弟道恭,兄弟睦,孝在中”。再延伸到所有家族的人,延伸到邻里乡党,所有的邻居,延伸到社会大众,最后不同种族、民族的大众,“凡是人,皆须爱”。凡是物,皆须爱。孟子告诉我们,“亲亲而仁民,仁民而爱物”。亲爱自己的父母,很自然的会亲爱他人、亲爱人民,亲爱人民再延伸,就会去爱一切的生命,不会去伤害它。

  仁爱心是从家庭里面的孝悌延伸出去,延伸到学校去,老师叫“师父”,说明师生关系是父子关系的延续;同学叫“师兄弟”,这是兄弟情感的延续。出社会不管他在哪个行业,都有师父、师兄弟,所以都有像一家人一样的道义。

  “子曰。君子之事亲孝。故忠可移于君。事兄悌。故顺可移于长。居家理。故治可移于官。是以行成于内。而名立于后世矣”(《群书治要36O》卷一,第175条)。他侍奉父母很孝顺,这分孝心再延伸到国家社会去。国家领导人叫“君父”,他用这分至诚的心来对待国家、对待领导者。

  现在为什么说忠臣很难找了?因为根没有了。忠臣出于孝子之门,现在各个行业都觉得员工不听话,流动率很高,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下属,这是因为孝道缺失了。所有家庭跟社会的问题,根源都在孝道。一个人对兄长、对长辈非常恭敬,他到社会当中去,在各个行业当中,只要一看到长者,他就会非常的恭敬他,非常礼敬照顾,所以“顺可移于长”。

  以前中国是大家庭,很多做事的能力、跟人和睦相处的智慧都在家庭里养成。“居家理”是在家里形成的做人、做事能力。“故治可移于官”,以后当领导或者在哪个行业,都有能力去做。在家中养成这些孝悌的品性,才能在外建功立业,对国家社会做出贡献,这个美名就显扬于后世,大孝显亲了。《汉书》里也讲,“事亲孝,故忠可移于君。是以求忠臣,必于孝子之门”。所以提拔重要干部,先到家里去调查了解一下,看是不是孝子。

  “慎终追远。民德归厚”(《群书治要36O》卷一,第178条)。根本是孝道,是知恩报恩。祭祀祖先就能懂得知恩报恩,懂得尽孝。所以只要抓到根本,本立而道生,学业、家业、事业都能有所成就。为君之道要抓住根本,根本在教育,教育,德是本、孝是本。《论语》云:“孝悌也者,其为人之本欤”。只要人有爱心,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。人有爱心了互助互爱,世界大同,这是一条活路。不能走死路。根本找到了,有孝心,再把爱的原点延伸开来,爱兄弟、爱邻里乡党、爱社会大众、爱世界的人。

  三、传统文化爱的教育

  传统文化爱的教育,核心就是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,这个教育从四、五千年前就开始了,一直传到现在。圣人担忧,人要是没有接受教育,就会跟禽兽没有太大的差别。所以圣人“教以人伦”,人伦就是“父子有亲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君臣有义,朋友有信”。

  教育之本是“教也者,长善而救其失者也”(《礼记.学记》)。“百善孝为先”,所以,长养孝敬的心是教育之本。孝子一旦当官,都是好的父母官。孝心开了之后,“兄道友,弟道恭,兄弟睦,孝在中”,他的“悌”就发出来了。“孝”是根,“悌忠信”是本,“礼义廉耻”是枝干,“仁爱和平”是花果。这是符合人性的教育。“孝”是侍奉双亲,很自然他跟父母是最亲的;“悌忠信”是在整个家族里面敬长,孝敬老人、友爱兄弟,敬长;接著出社会“礼义廉耻”。事奉领导者,对一个团体尽忠,这是事君;最后是爱众,爱护众生、爱护社会大众,这顺著从小在家庭当中延伸出来的德行教育。

  “忠”是尽心尽力的态度。《弟子规》“入则孝”,句句都是把人最重要的德行给引发出来。“亲所好,力为具”是忠,父母希望他有好成绩、有好德行,他尽力去做,这是忠;对老师交代的事情,一生尽力去做到,这个就是忠。孝顺父母,孝顺他的师父,这是德行的大根大本。“父母命,行勿懒”,父母交代的事情要赶快办到,不可以拖拖拉拉。现在的人是父母交代的事拖拖拉拉,客户交代的事马上去办,那不是信,那是看在钱的分上。对父母不守信,对客户会守信,那个信是假的,那是对钱守信用jump,它不是从对父母的这分信出来的。所以,“百善孝为先”,孝心一开,百善皆开。

 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教育是性德的教育,他相信人有明德、人有本善。可是西方的功利,它不相信人有这个性德,它觉得人有习性,所以它要透过法律来约束。这是东西方的不同之处。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都很相信人,不怀疑人。不好的是后天的习性,这是“苟不教,性乃迁”。而我们东方的信,因为它是性德的教育,要对得起良心。他的守信不是白纸黑字写下来才守信,他在心里面起一个念头,他都不愿意违背,这是具备八德中的信德。

  八德中的“礼”也在孝道之中。《弟子规.入则孝》“父母呼,应勿缓”、“父母教,须敬听”都是礼敬。“义”是道义,“丧三年,常悲咽,事死者,如事生。”这是古人那种情义之浓,一想到父母的恩德,忍不住自己的悲伤,这是义。培养“廉”之德。“物虽小,勿私藏,苟私藏,亲心伤”。一有东西都是先给爷爷奶奶、先给父母吃,他不会有贪念,不贪就有廉。“耻”是羞耻心。“德有伤,贻亲羞”,这是深怕自己的行为羞辱父母,这是他廉耻的心发出来了。

  “仁”德的培养,“冬则温,夏则凊”,这是设身处地为人著想,达到细微之处。爱心的培养。“亲有疾,药先尝,昼夜侍,不离床”。我们看胡小林老师,他母亲身体很不舒服的时候,他怕他母亲出什么状况,拿那个线绑在自己手上,也绑在妈妈的身上,一有什么动静赶快起来照顾母亲,您看那分爱有多么的细腻。

  “和”是和气,“亲有过,谏使更,怡吾色,柔吾声”,很和平。什么时候能心平气和?“号泣随,挞无怨”。他一心一意为父母,父母误解他还打他,他心里都没有留一丝一毫的埋怨,这个人这一生都是平的。心平的人不会跟人家起冲突的。

  由此可见,“入则孝”一章,就是在教我们孝心一开,百善都开。真的是“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”。孝悌忠信能把整个民族团结起来。人有礼义廉耻,有义就能把百姓摆在第一位,能把人民放在第一位,这样他才能办政治,才能真正以人民的福祉为先,这个才是民权。

  “礼义廉耻”是国之四维,从政者如果疏忽了就会贪污,民主制度就变成政客拿来玩弄的。所有出现的乱象都跟没有这十二个字直接相关,只要恢复了这十二个字,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。例如,有了孝悌忠信,就会修身齐家;有了礼义廉耻,就能带好自己的团体,做社会的表率,这也是在利益国家;有了仁爱和平,就会重视社会福利,去爱护他人,民生问题就克服掉了,爱心更扩大到平天下。落实了这十二个德目,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。每一个人都做得到,在哪里做?就在自己的家庭,在自己的本职工作,现在这个行业做就做得到。

  四、传统文化的管理实践

  修身

  君道实质的落实,就是我们老祖宗讲的三宝:君、亲、师,这是世间最重要的三个角色,这三个角色能正,天下就安定了。君是带领一个国家、一个团体;亲是父母,代表家庭。父母有智慧、有德行,下一代就会出人才;有了人才,国家、民族就会强盛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,家庭安定了,社会一定安定,国家一定愈来愈兴盛,这是必然的道理,所以亲很重要。接著是师,老师循循善诱,不疲不厌,传道授业。要把人生每一个角色扮演好,要把领导的角色扮演好,这三个精神一定都要能契入。我们要像家人一样去爱我们的下属,这是“作之亲”;我们要引导他们有正确的价值观,就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、教学方法,还要能抓住机会点进行机会教育,这是“作之师”。

  所以君道,“以身作则”是重要原则;“知人善任”是关键。《大学》说:“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”。《大学》又说:“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”,修身从修这颗心下手。“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”,要有真诚。真诚容不容易?真诚是每个人都有的。身要怎么修?就是去掉我们的习气,不贪、不瞋、不痴、不慢、不疑,这个都跟和谐一个团体有关系。所以我们一谈到“和”这个字会想到什么?“和爱”。和从哪里来?你处处爱护他、关怀他,当然就很和谐。

  夏王大禹给他后代的教诲说:“训有之。内作色荒。外作禽荒。甘酒嗜音。峻宇雕墙。有一于此。未或弗亡。人主之大患。莫大乎好名。人主好名。则群臣知所要矣。夫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。不以己私怒。伤天下之功”(《群书治要36O》卷一,“君道”第5条)。

  “内作色荒”是好色,“外作禽荒”是去玩乐,“甘酒嗜音”是喜欢饮酒作乐,听靡靡之音,“峻宇雕墙”是喜欢住豪宅、开豪车,这些都是欲望。领导国家的人,这些欲望中假如有一条,国家就会败亡。一个领导者、一个君主最大的祸患,没有比爱好虚名更大的。“群臣”指特别会巴结谄媚的人,底下的实际情况就传不上来了,因为领导只想听这些好听的。

  家败于奢,人败于逸,讨人厌败在骄。勤俭才是有福的人。孩子假如用水、用电都为天下著想,这样的教育是带给孩子一生的幸福。因为节俭,孩子自然而然仁爱的心就生起了。

  《大学》又说:“未有上好仁,而下不好义者也”。《大学》讲的“上好仁”,“下”所感染到的,“下”也是有道义的人。商汤感召伊尹辅佐,周文王感召姜太公为太师,都是仁义心相交感,这是“和爱”。有了和爱就会恭敬、尊重下属,会先传递一分尊重、关怀。这就是“君使臣以礼,臣事君以忠”,这也是孔夫子教给我们的。有了这种爱心,就有了向心力,上下就一心,就会“和敬”。

  “爱”,没有贪名贪功,这样才能时时为对方著想。不傲慢才能尊重、谦卑,这是“和谦”。谦虚让人家如沐春风,而且领导要谦虚的“让功于众”。还有“和平”,要能平等对待,才能和睦相处。平等心重要,不能有爱憎的心。这些都是修养,是心地上的功夫。信任、不怀疑非常重要,所以要“杜谗邪”,就是讲一些是非、讲别人坏话的时候,我们领导者不要受影响。

  做为领导者的圣人,时时以天下人民的利益做考虑,不会因为自己的爱憎、忿怒而伤害了天下的利益、公义。领导恃才傲物、刚愎自用,就会出现不顺己意时就生气,而且人有控制的念头,这都是贪求。

  反身

  让我们来看下面这段话,“德行言语应当学”:少说抱怨的话,多说宽容的话;抱怨带来记恨,宽容乃是智慧。少说讽刺的话,多说尊重的话;讽刺显得轻视,尊重增加了解。少说伤害的话,多说关怀的话;伤害形成对立,关怀获得友谊。少说命令的话,多说商量的话;命令只是接受,商量才是领导。少说批评的话,多说鼓励的话;批评造成隔阂,鼓励激发潜能。

  具体来讲,我们的修养落实在每天的言语上面。从“德行言语应当学”的教诲,我们可以感觉得到,“一言兴邦,一言丧邦”。我们处世,整个风气都是忘怨记恩,团体一定和谐、一定兴旺。“恩欲报,怨欲忘”。商汤王说过:“朕躬有罪,无以万方;万方有罪,罪在朕躬”。这是说,我本身自己有过错,请上天不要牵连万方的百姓;万方的百姓假如有罪过,都是我没有做榜样,都是我没有教育好他们,所以罪不在他们,罪由我一个人承担。所以,“圣人常受天下之责,而无责人之心,是以终无怨”,就不会有人埋怨。

  “子曰。躬自厚。而薄责于人。则远怨矣”(《群书治要36O》卷一,“君道”第25条)。这个“躬”就是自我反省,而对别人是宽容的,“薄责于人”,这样才能远离别人的埋怨、怨恨。孔子说:“正己而不求于人,则无怨”,不去苛求别人、要求别人,自己先正己做好。真的有这个态度,你做得愈好,底下的人愈感佩,他会效法你。反身的重点都是能反省,反求诸己。

  敦亲

  君道第三个重点是“敦亲”。其领导者自己也要齐家,他自己的家能和乐,他的心情愉快,他更有修养来教导孩子。

  “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。盖有道焉。妻也者。亲之主也。子也者。亲之后也。敢不敬与。是故君子无不敬也。敬也者。敬身为大。身也者。亲之支也。敢不敬与。不敬其身。是伤其亲。伤其亲。是伤其本也”(《群书治要36O》卷一,“君道”第19条)。夏、商、周这些圣贤、君王一定尊重他的妻子,为什么?他很有道理的。妻子是亲人当中最重要、最主要的一个角色。为什么?因为太太要祭祀祖先、照顾父母、相夫教子,所以她是主妇。儿子为什么要恭敬?那一分恭敬是因为儿子是祖先传下来的血脉,我们要尽力把孩子教育好才对得起祖先,是对那一分职责的一种恭敬,“敢不敬与”,时时都是保持这个恭敬的态度,对妻子恭敬,对下一代恭敬,好好教育他。

  再来,对自己身体也要恭敬。为什么要恭敬自己的身体?因为伤了身体就让父母担心。就好像树一样,你伤了它的枝,最后就伤了它的根;伤了父母的心,就是伤了我们做人的大根大本。这是孔子在《孔子家语》里面讲的一段话。

  尊贤

  君道的另一重点,是为君者要尊贤。“无常安之国。无恒治之民。得贤者则安昌。失之者则危亡。自古及今。未有不然者也”(《群书治要36O》卷一,“君道”第37条)。

  没有始终安定的国家,也没有永远顺服的百姓。其实我们看到这里就是“无常安之校,无恒治之学生”,是吧?因为治家跟治团体、国家是一样的道理。怎么样才能安定下来?要尊重中层干部,尊重人才,关心他的身体,关心他的家庭,而不只是看到任务,看到那个工作而已。这是“尊贤”。

  纳谏

  纳谏是要能接受劝谏。舜王讲到:“予违汝弼。汝无面从。退有后言”(《群书治要36O》卷一,“君道”第48条)。

  我有哪些,“违”就是做错的地方,你们要扶持我,要帮我指出来。你们不要当面都说没问题,很好,然后背后还说我哪里做得不好。

  五、结语

  总之,领导者要有爱心,反求诸己,管理以教学为先,为君以德服人。“势服人,心不然;理服人,方无言”。

  民国时期的至孝,王凤仪善人,将君道总结成以下三点,可以做为本文的总结。第一个,“永远治己不治人”。永远先对治自己的问题,先反省自己的不足,而不是先去指责别人。第二个,“托底就下”。一个领导者永远想著发现人才、栽培人才,这是真正的有忠心、有仁慈心。第三,“不假任何势力”。我们不假任何势力,是把道理跟下属讲清楚,让他很欢喜、很有责任的来一起完成这个教育的工作,这就是《弟子规》所说的“势服人,心不然;理服人,方无言”。

  这些智慧的教导,现在很少能听得到,也很少有人讲了。所以说,我们现在民族的处境,是比晚清末年被列强侵略还要危险。因为传统文化面临断根的危险,而且我们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个危险,所以情况就更加危急。父辈那一代还懂得孝顺,不知不觉三十年过去,到我们这一代却是自私自利,什么时候价值观发生颠倒我们都不知道。真正厉害的是享乐安逸,它让人不知不觉堕落下去,自私自利。

  因此,一切都是教学为先,这是真理。全世界最重要的行业就是教育。你有再多的钱,再多的武力,再多的所谓外交能力、法律,统统解决不了问题,统统根本是人心的问题,只有透过教化才能真正解决。“人不学,不知道;人不学,不知义”,人现在就是不知道“道”、“义”,自私自利,才会有这么多灾难。

  现在天灾为什么这么多?《尚书》说:“惟上帝弗常。作善。降之百祥。作不善。降之百殃”《群书治要36O》卷一,第356条)。

  老天降福、降灾不是常在某一个家,或者某一个地方,重点是福祸是自己招感而来。一个人如是,一个家如是,一个团体甚至国家亦如是。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,物理和心理是一体的。所以说:人心善,风调雨顺;人心恶,天灾不断。教他做有道德的人,才能解决天灾。

  有少数的科学家,他在往物质跟精神不能分开的方向一直在研究,现在慢慢快要研究出来了。量子力学的研究有本书《念力的秘密》,它说到以心控物,人的念头、心念可以影响整个物质,首先发生转变的就是身体,意念可以转变身体的素质。英国有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(一个女孩),妈妈得了癌症,妈妈还是单亲母亲,所以她们很苦。小女孩每天给她妈妈写一封信,都是感恩她妈妈,祝福她妈妈,每天写一封陪伴妈妈。半年多以后再去检查,她妈妈的癌症也没有了。她都发好的意念给她妈妈,而她妈妈有这样孝顺的女儿,每天心情愈来愈好,病就去掉了。

  孟子说:“未有仁而遗其亲者”,真正有仁慈心,怎么会遗弃他的父母;“未有义而后其君者”,有道义的人决定不会把国家、把领导者放在后面,他会放在前面。所以仁义就能够化解整个问题。

  可是,东西方人都对这些教诲没有信心,所以我们说到最后,信心很重要。请问大家,如何让世人再恢复信心?孔子说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,人要把经典(如《群书治要》)的教诲做出来,才能让人相信。

  以上就是弟子恭敬学习《群书治要36O》第一册“君道”的心得报告。恭请尊敬的师父上人、诸位老师、学长教导。惭愧弟子礼旭顶礼敬呈。
最新评论
用户名: 用户名: 验证码: 点击我更换图片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