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教育

《孔子故事系列》之四十——颜回善识音

时间:2015-04-15 13:12   编辑: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  点击:

【原文】

    孔子在卫,昧旦晨兴,颜回侍侧,闻哭者之声甚哀,子曰:「回!汝知此何所哭乎?」对曰:「回以此哭声,非但为死者而已,又有生离别者也。」

    子曰:「何以知之?」对曰:「回闻桓山之鸟,生四子焉,羽翼既成,将分于四海,其母悲鸣而送之,哀声有似于此,谓其往而不返也,回窃以音类知之。」孔子使人问哭者,果曰:「父死家贫,卖子以葬,与之长诀。」子曰:「回也,善于识音矣。」

——《孔子家语•颜回第十八》

【白话易解】:

    孔子在卫国,天还没有全亮,一大早便起来了。颜回陪从在旁,此时,听到有人哭得很悲哀,孔子便问:「颜回,你知道这是为何而哭吗?」颜回回答说:「学生以为,这哭声,不止是为死者,还有生离的悲痛啊!」

    孔子说:「何以知道有生离的悲痛呢?」颜回答道:「学生曾听闻,桓山有一只鸟生了四只雏鸟,等到幼鸟羽毛丰满将要分散到四方,母鸟悲鸣地送自己的孩子,那哀声与此很相似,因为一去不复返啊!学生私下从这类似的声音中推测出来的。」

    孔子打发人去问那悲泣的人,果然说:「父亲死了,家里很穷,卖了儿子去安葬父亲,与孩子作长久的诀别。」孔子感叹说:「颜回,可谓是善于识别音声的了。」

    颜回一闻哭声,便知有死别之伤,亦有生离之痛。初听此言,令我们也摸不着头脑,颜回何以从哭声中,就能分辨出生离死别?因此,夫子问「何以知之?」颜回才回答说,因为曾经听闻母鸟与幼鸟分离之悲鸣,由此推测出来。

    于此我们不免感叹,颜回这善于分辨音声的能力,真是超乎想像。可颜回何以能听出桓山之鸟的悲鸣?又何以借此推测到悲泣之人的心境?于是,我们也很想知道,由音声真能分辨出人的心理吗?

    《礼记•乐记》有载:「凡音之起,由人心生也;人心之动,物使之然也。感于物而动,故形于声。」意思是说:声音的发出,根源于人内心的活动;而人内心的活动,则是外界环境刺激的结果。人心因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感应而活动,就通过发声表现出来。

    由此可知,泣者内心伤痛,故发于声,于是哭声中就包含了他的感情,有死别,也有生离。

    《礼记•乐记》又云:「乐者音之所由生也。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。是故其哀心感者。其声噍以杀。其乐心感者。其声啴以缓。其喜心感者。其声发以散。其怒心感者。其声粗以厉。其敬心感者。其声直以廉。其爱心感者。其声和以柔。六者非性也。感于物而后动。」

    这个意思是说:所谓「乐」,是由「音」而产生,而其本源则是人的内心感应于外界环境的刺激。因此,内心产生悲哀,发出的声音急促而无继;内心产生快乐,发出的声音宽舒而徐缓;内心产生喜悦,发出的声音高昂而爽朗;内心产生愤怒,发出的声音粗壮而猛烈;内心产生恭敬,发出的声音正直而富有棱角;内心产生慈爱,发出的声音温和而轻柔。这六种声音,不是人的天性各不相同,而是因为人心感应于不同的外界环境而产生了不同的活动。

    如此看来,颜回善能分辨音声,并不是没有道理啊!有什么样的心情,就会发出什么样的音声,各种音声不同,源于不同的心情,能细心听察的人,就能从中体会其内心世界。

    正是「静水照大千」,当水平和宁静的时候,就能映照出周边的景致。颜回心地清静,心思缜密,于是对周围的感知很敏锐。对于外界的音声,他能静心聆听,在聆听中,又能听出其中感情。单单一个悲泣,就可以听出悲泣中的生离死别。我们听来恐怕难以察觉,因为都是悲泣之声,而颜回却能加以分辨,这也正是他观察细致、善于用心的结果啊!

    子贡曾称赞颜回道:「回也闻一以知十」,由这则故事,我们更加体会,颜回的智慧的确不同凡响,闻鸟之悲鸣,即可推知人之悲痛。圣贤之智,的确似清水一样,清澈通透,纤毫必察,不仅见微知著,亦能运用广大。

    回想我们平常生活,听到鸟鸣也不会多加注意,对周边的用心程度也不够。甚至于自己的言行,也不能善加观察,有意无意还会说一些伤害、打击别人的话。有时将别人伤害得很深时,自己还全然无知,如此,真可以说是糊涂、暗昧啊!若肯真正静下心来,用心感受他人心情,体会周边需要,不但能令我们与人相处更融洽,做事更顺畅,也能更清晰地洞察周围,由中体会人生道理。借此,还可以端正自己言行,提升品德,开启智慧,生活自然朝向幸福和谐的方向了。

    因此,颜回不但智慧高深,德行出众,他的生活也是快乐自在、无忧无虑。故夫子赞曰:「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」别人以为忧苦,他却能安贫乐道,乐在其中。然而要有颜子之乐,当先学颜子之德行、智慧啊!

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

www.dfg.cn

最新评论
用户名: 用户名: 验证码: 点击我更换图片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