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来对周公的了解只停留在「周公制礼作乐」。近日才知晓他的一生有过太多的经历与波折。现粗略表述,做个记录,也希望将来自己不会忘记。
起初,泰伯与周公两人就很混淆,看了周公的历史才晓得,泰伯是文王的叔父,他们都是后稷的子孙。传到古公亶父,所管辖之地常受狄人侵扰,因不肯杀人父母而君之,迁至岐山之下。百姓也因为古公亶父的德行遂迁至此。泰伯,虞仲,季历便是古公亶父的三个儿子,母亲是太姜。在德育故事里有看过《泰伯采药》,便是泰伯携弟虞仲让位于季历的故事了。
季历之妻太任,端一诚庄,依道德,目不视恶色,耳不听淫声,口不出恶言,以行胎教,生周文王。周公便是周文王第四子,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。后文王继承父志,实行仁政,礼贤下士,各方贤士闻风而归,当时亦以周朝贤士居多,也对后来周公的政治思想影响极大。太姜、太任与文王妻太姒,皆是贤良之人,历史上称为「三太」。百姓因受文王家室的影响,尊贤敬老,和睦乡里,信守道义,就连虞芮来此都自惭形秽。当时周朝的民风直接影响着周边的国家。诚然观于后稷、王季、文王、武王、周公乃至成王的圣德,无不承认母教做出了极其伟大的贡献。
小的时候看过《封神榜》,里面讲到文王因为殷纣的暴虐而伐纣。历史上却非如此,文王在位时,并没有伐纣的想法,是武王接替文王之位后,殷纣的暴政引起百姓的愤怒达到忍无可忍,才决定替天行道。但因当时的礼教所不允许,武王也曾经历了多次的思想斗争。周公经常鼓励武王效法父亲实行仁政,并且周公深信天命有在,只在于我们能否努力修德,敬重天命。一边是纣王的无道,一边是武王的战战兢兢,广修德善。相信闻到的百姓都要归顺于周,更何况天地了。所谓的天道便是仁爱,谁具备了仁爱之心,天地也会把福德加注在这个人身上,只此仁爱之心就可以号令天下了。
通常看来,一棵树有繁茂的枝叶是由树干来支撑,而却很少关注地下埋藏着更深更庞大更牢固的根系,孜孜不倦的供给。事物的外相并不能表达到内在的实质,而只有不断的深入才可能了解到事实真相。周公的德行也正是如此。
在辅佐成王的时候,朝中上下受到管叔及群弟的挑唆,周公背负了篡位之名。年龄尚小的成王,也受其蛊惑而不能谅解周公。周公迫于这些压力东征平叛。在短短的二年便擒获了首领,而未能得到成王的谅解,为表心志写下了《鸱鸮》。看到这里时,不禁也为周公所不平。后来想想,周公的心境应该并非如我一般,他还能够放下个人的得失,以大局为重东征平叛,需要有多大的心胸呢!不知道是时事造就了周公,还是周公早已具备了如此的心量。
终于有一天,成王警醒于雷公的棒喝之下,看来,连天都为周公不平了。《尚书·金縢》记载,周公居东次年,秋,天突然刮起飓风,将快要收割的麦子全部吹倒,树木也连根拔起,众人皆不知所措。成王取来金縢看卦书,却发现了另一桩事情,原来与卦书放在一起的金縢里另有一份记载,武王克商两年,一直有病在身,多次想传位于周公,但都被周公拒绝了。周公回家后设坛,上书先祖,愿舍身命代武王侍奉先祖,言辞恳切,在旁的人听了都为之动容。果然武王延寿三年。这段是被史官所记载,因周公有令,谁也不敢将此事公诸于众,所以外人不得知。成王这才了解到真实的周公,亲自迎接周公回朝。说也奇怪,风在这时突然反方向刮起,将之前吹倒的麦子全部吹立起来了,并未影响到这一年的收成,反而是个丰收年。
周公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发挥了优秀的治国才能。他深深了解到夏商亡国之鉴,亦知天命终有离去的一天,唯行德政才可以使天命多为保留,此种伟大的思想为周朝奠定了八百年不衰的基业,也使中国民族与文化的生命历劫而长存。
合上书,满脑子都是周公的身影,虽然史书上记载周公是一个其貌不扬的人,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已远远超越了他的外在形象。
愿有幸与夫子一样,可以梦会周公。
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