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般孩子三岁开始有追根就底的现象,到了五六岁时,这种现象更为明显,所以老师教导孩子时,也要随着孩子渐进改变。就如“讲故事”,孩子在三四五岁,讲的故事内容选择“正面性”来谈,五六岁,讲的故事要“含反面教育”的内容,并渐渐增加,早日学习分黑识白,因为一个五花八门的社会就摆在前面。
这个阶段,老师的表现也要有改变,慢慢让孩子了解和接受,老师会读错,老师也有很多东西是不会的,有做错事的时候,所以,有读错做错时,马上道歉、纠正;遇到不懂之处,不要装懂或乱讲,直接告诉孩子不懂,并订期回答,最好,能把你如何去“学懂”它的方法也做个说明。
如此地处理,具有更好教育作用,以身作则,“不知为不知”、“知错即改”,几次 “表演”之后,孩子会明白,做错是人之常情、错了能改才是学习,因此不会因为老师做错了而讥笑;不把老师当万能,孩子长大了,就能保持那份“尊师”的观念。
我曾经辅导过一些学生,对老师轻视和反抗。其中主因是在小时候,他们都把老师当完人,而老师也真的把自己当万能,在小孩子面前,养成 “圣人”的作风,给孩子感觉到老师是高高在上,不应该有错。这种印象深刻,结果,年纪稍为大些,发现到老师的言行有一些出入,或有错误时,便把偶像式的崇拜打破了。
以前接受辅导训练时,老师说了一段令人感受良深的话:“七八岁前的孩子,把父母视为万能、是崇拜的对象;九岁十岁时,朋友的话最容易听进去,开妨怀疑爸妈的话;十六七岁,爸妈的话好像全错,句句都要反驳;二十五岁时,爸妈的话好像又有点儿对,三十五岁(结婚生子),才发现爸妈的话原来是真理”。
今天的孩子,年纪小小便思想活泼,灵精古怪,年龄可能要年幼化一下,但是,这个循环还是会永远延续下去。